马慧娟:5年履职路,从“小我”到“大我”的蜕变之旅
2022-03-01 11:03:44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春节刚过,马慧娟就忙个不停。进村入户为农民群众讲课、走访基层搜集整理代表建议、应邀接受全国各家媒体采访,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马慧娟是宁夏代表团中唯一的农民代表,也是全国少有的“农民作家”,她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如何“发声”,一直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沉淀,马慧娟对代表履职工作已“轻车熟路”。 如今她所准备的代表建议,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彰显出一位基层农民的大格局。

  “能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为群众履职尽责是一种幸运;每一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而言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经过这5年的不断学习,我深深明白,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我,已经不再是代表个体的‘小的自我’,每一次在大会上发言、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都要以一个‘大我’去看待问题,我所提出的建议,也不能只是关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那些事,而要放眼全局,去关注一个地区发展、关注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马慧娟对记者说。

  令她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年提出了一些建议,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如宁夏代表团提出的建设高铁的建议、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的建议,都得到了落实。“以前我去北京开会,周围的乡亲们还不理解:你一个农民能说个啥。现在我走访群众时,大家会说,‘哦,退耕还林的补助我们领着呢,还领不少呢!’‘哦,高铁通了,现在走趟银川、西安方便太多了!’‘哦,这些变化都是因为你们在北京开会的时候提出来了建议,是你们帮咱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这些点点滴滴,基层群众才知道人大代表所提的建议会关系到宁夏的发展未来,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才知道总书记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

微信图片_20220228185330.jpg

  这两天,马慧娟“泡”在宁夏移民博物馆里,认真修改自己准备在全国人代会上要提出的建议。今年,她准备了两条建议,一条事关罗山生态保护修复:“‘罗山叠翠’自古是咱宁夏大地上的著名景致,听老一辈人讲,过去罗山曾有‘一年七十二场巡山雨’的气象奇观。我想建议国家支持宁夏加大对罗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力度,保护好宁夏中部干旱带人民群众的生命线罗山,让罗山再现‘七十二场巡山雨’的美丽景象。”

  另一条建议是建议国家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

  “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曾在红寺堡说,希望移民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并且对脱贫群众说,更好生活还在后头。提这个建议,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咱红寺堡群众巩固脱贫成果,并且能够发展成为致富提升的样板区。”马慧娟说。

  马慧娟是西海固移民搬迁的亲历者,多年来,她笔耕不辍,用最质朴的笔触告诉世界,在中国、在宁夏发生的这一场伟大变革。

  2019年两会之后,马慧娟耗时五个月时间,辗转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的兴泾镇(芦草洼)、吴忠市的红寺堡、灵武市的狼皮子梁三地,实地走访十三户,行走500多公里,以黑眼湾原住户搬迁之后的巨大变化写就《走出黑眼湾》一书。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以黑眼湾这个小小的村庄为基点,通过刻画十四个人物的不同经历,从亲历者的视角阐释移民搬迁政策的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讲述了乡亲们搬离宁夏泾源县黑眼湾,移民之后逐渐走上小康之路的真实感人故事。

  2020年3月,《走出黑眼湾》正式出版发行,并被新华社拍成同名纪录片,在2021年两会期间播出,全网播放量1.21亿次,评论超过16万条,被誉为扶贫版的《百年孤独》、简版的《山海情》。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马慧娟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文章,讲述了党的移民搬迁政策给家乡的群众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好,黄河水甜”是移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对党的感恩之情。

  2021年10月,在中宣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举办的乡村阅读盛典中,马慧娟入选2021年“乡村阅读榜样”,全国仅有十七名。同年,她被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传媒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微信图片_20220228185223.jpg

  如今,马慧娟一边准备代表建议,一边仍在坚持写作。她说,红寺堡移民搬迁的故事写也写不完,每次下乡走访群众,大家都争着告诉她一些令人心动的好故事。

  “我最想在全国两会上说的,就是:现在的宁夏不是原来那个宁夏,现在的西海固不是原来那个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在担任本届人大代表的最后一年里,我想继续讲好宁夏故事,将宁夏脱贫的好的经验做法告诉全世界,让大家看看这就是中国精神,这就是中国力量!”(宁夏日报记者 尚陵彬/文 王鼎/视频)

推荐视频